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整理者:雨过天晴 审核人:鹰版 新春伊始,万象更新!在辞旧迎新之际,与癌共舞论坛特别推出了“蛇年如意·拓得安康”系列直播活动,从基因检测、治疗进展、全病程管理、不良反应应对以及创新突破和希望等多个维度,深入探讨MET阳性肺癌防治的最新知识和实用技巧,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质量的生活。
在此篇文章中,小爱整理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向东教授于2025年2月13日在“蛇年如意·拓得安康”系列活动第四场——MET相关不良反应应对直播中的精彩内容,助力大家鉴别和应对MET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,让广大患者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质量的生活。
向东医“声”
“选择一款药物,首先要看它的疗效,还要考虑到药品的安全性、经济性。”
“ⅠB型的高选择性药物,主要副作用为水肿,患者相对更容易耐受。所以,针对MET14跳突患者,个人更建议选择ⅠB型的高选择性药物。”
“食补的关键是要看患者是否为单纯的低蛋白血症,如果同时还存在比较重的肝损伤,就需要额外小心高蛋白饮食。”
MET抑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
问:不同的MET抑制剂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?患者如何选择? 答:选择一款药物,首先要看它的疗效。而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评估可参考以下几个指标:短期疗效(有效率),中期疗效(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),长期疗效(总生存时间OS),我个人认为, OS是评价疗效的最重要指标。 其次,还要关注一些特殊人群。例如,驱动基因阳性的病人非常容易出现脑部转移,选择药物时就还要看它的入脑水平。 第三点,则要考虑到药品的安全性。虽然靶向药物的安全性要优于化疗和免疫,但毕竟“是药三分毒”,靶向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,尤其是对于存在基础病的患者,选择药物时候要更加小心,要根据药物的现有资料来精准选择。 第四点,还要考虑药物的经济性,尤其是一款药物是否进入医保以及进入医保的适应症为一线治疗,还是二线治疗,又或是全线治疗。 上图是已在我国获批上市的针对MET14跳突的靶向药物,包括特泊替尼、卡马替尼、谷美替尼、伯瑞替尼和赛沃替尼,并且都已进入医保。在疗效方面,几款药物的有效率总体都在 50% 以上,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(PFS)也都超过10个月,疗效差别不大。但在中位OS方面,特泊替尼的亚裔人群可以达到32.7个月,在几款药物中时间最长。另外,在安全性方面,三级以上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最低的仍然是特泊替尼,为34.8%,其次为伯瑞替尼37.8%,赛沃替尼最高,为60.2%。 在获批的医保适应症方面,特泊替尼、谷美替尼和伯瑞替尼为全线医保,也就是无论是初治患者,还是二线患者都可以通过医保来报销。而卡马替尼为一线治疗可报销,赛沃替尼为二线治疗可报销。月均费用方面,在医保报销前的价格中,卡马替尼最低(14280元),其次为特泊替尼(15120元),其余几款的价格相对更贵一些,患者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药物选择。
问:针对MET靶点的不同类型药物,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? 答:ⅠA型的代表药物为克唑替尼,它针对的靶点包括ALK、ROS1、MET等。ⅠB型则是高选择性的药物,上述提到的特泊替尼等几款药物都为ⅠB型。除此之外,还有Ⅱ型,代表作品为卡博替尼。 那么,上述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?如果患者为MET14跳突,个人建议选择ⅠB型的高选择性药物,相应的副作用就会小一些,疗效也会好一点。而对于合并MET和其他基因突变的患者,可选择多靶点药物。但由于作用靶点的增多,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也会相应增加。例如,ⅠA型克唑替尼的视力障碍发生率可以高达60%至70%,还有肝损伤、心脏异常等,甚至引起间质性肺炎,这些都需要患者注意。而ⅠB型的高选择性药物,主要副作用为水肿,患者相对更容易耐受。所以,对于通过基因检测已经确诊为MET14跳突的患者,个人更建议选择ⅠB型的高选择性药物。
MET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
问:ⅠB型MET抑制剂都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?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存在区别? 答:ⅠB型MET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、食欲减退、头痛、低蛋白血症、恶心/呕吐、肝功能异常、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。 在水肿方面,几款药物的总体发生率都在40%以上,三级以上的发生率也相差不是很明显。需要提醒患者的是,水肿其实并不可怕,按照相应的处理办法即可缓解症状。在食欲减退方面,特泊替尼的发生率较低(16%),其余几款药物略高(21%-33%)。在头痛方面,谷美替尼的发生率较高(31.1%),其他几款则相对较低。除了上述不良反应外,还有疲乏、贫血、腹泻、发热等也都有一定的发生率,需要患者注意,还有就是有一些病人会出现 QT 间隙的这种延长。而对于多靶点的药物,甚至还会出现皮疹、皮肤瘙痒等症状。 对于患者而言,恶心/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是多在早期出现的不良反应,一般是在1至2周内。 水肿发生的中位时间一般是在2至4周,约在4至8周容易出现肝功能的损害,再往后容易出现肾脏、心脏等方面的副作用。 患者具体选择药物时,建议要结合自身的情况,例如自身肝脏不好,就要选肝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药物,如果自身存在神经系统的问题,可选择头痛不良反应较低的药物。
问:水肿如何分级?不同级别的水肿如何应对? 答:依据国际惯用的药物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(CTCAE),按照肢体的差异,外周水肿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。例如,患者基线测量的是小腿周长,后续如果出现了皮肤紧绷感,就可以再次测量周长,差异与基线相比,一级为差异5%-10%,二级为10%-30%,三级则为30%以上。除此之外,还可以按照体重方法来分级。建议患者在使用MET抑制剂之前,先记录正常的基线体重。发生水肿后,如果一周内体重增加1公斤以内,为轻度;增加1至3公斤,为中度;超过3公斤即为重度。 针对轻度水肿,患者无需停药,但首先应减少盐的摄入,并控制身体的液体量,可适当应用利尿剂。在使用利尿剂时,我们建议“保钾”和“排钾”的一起使用,例如氢氯噻嗪和螺内酯,如果用后水肿没有减轻可以适当加量。如果患者已经是中度水肿,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,也可以采用呋塞米联合螺内酯或降低靶向药物剂量。如果在四肢和面部水肿基础上,患者还出现了胸腔积液,甚至心包积液,此时患者需要住院检查是否出现肿瘤进展,而不是单纯的药物副作用,并针对胸水做相应的处理。 在恢复用药时,也可在中度、重度水肿转为轻度后,选择降低剂量恢复用药,剂量调整可参照下图。
问:低蛋白血症与MET抑制剂存在哪些关联?日常如何补充白蛋白? 答:低蛋白血症常与以下原因有关: 第一,患者存在肝功能问题,或因为MET抑制剂导致肝损伤,因为白蛋白是在肝内合成的,如果肝功能受损,便可能引起低蛋白血症。 第二,与水肿存在因果关系。因为水肿会导致血液内的蛋白被稀释,也可以引起低蛋白血症。 但如何确定患者自身是否存在肝功能问题?这就凸显出在使用MET抑制剂之前的基线检测的重要性。 检查肝功并不是仅查转氨酶,还包括白蛋白、球蛋白、碱性磷酸酶、胆红素等都需要查,甚至还要询问病史,患者是否得过肝炎?是否存在酒精性肝硬化、肝炎等问题?如果患者用药前的饮食、体重、肝功能都为正常,用药以后才出现症状,则要考虑大概率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。但如果是水肿引起的蛋白降低,患者只需对症重点处理水肿即可。 所以,对于患者而言,准确区分诱发低蛋白血症的原因确实存在困难,最好是在就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经管医生进行处理。
问:患者能否通过饮食补充白蛋白?有哪些注意事项? 答:食补的关键是要看患者是否为单纯的低蛋白血症。如果是,个人认为是可以的。如果患者同时还存在比较重的肝损伤,却需要额外小心高蛋白饮食,容易诱发肝性脑病。所以,食补的前提一定要确定是药物引起的低蛋白血症,没有其他肝功能损害。 高蛋白的饮食,包括鸡蛋、牛奶、瘦肉、鱼、豆制品等都可以。但为了避免腹泻等反应,患者可以一种一种的少量尝试,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和过敏等状况,再逐步增加食量和种类。对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患者,医生也会建议通过静脉补充白蛋白。所以,食补确实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,但正如前面所讲,食补的前提就是确定自己只是单纯的低蛋白血症,而不是合并了严重的肝损情况。
问:恶心/呕吐如何分级?不同的级别分别如何应对? 答:恶心/呕吐可以分为五级,需要患者关注的是1至4级。在一级恶心/呕吐时,患者会出现食欲降低,但进食习惯基本不会改变,症状较轻微,无需额外干预。达到二级时开始出现经口摄食减少,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,可适当进行医疗干预,甚至是静脉补液。三级的恶心/呕吐就需要鼻饲、全肠外营养或住院治疗,达到四级则会危及患者生命。 在饮食方面,轻度患者可选择清淡且易消化的饮食,少食多餐,避免辛辣或产气较多的食物,例如牛奶、豆浆、红薯、黄豆等,同时也可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胃复安或吗叮啉,抑制恶心/呕吐。对于二级患者,口服药物可能已经无法满足要求,可选择肌注胃复安或进行静脉补液,并暂停MET靶向用药,达到三级肯定就要进行住院治疗,并采用昂丹司琼等药效更强的止吐药物。待患者恢复到一级之后,可先降低靶向药物剂量恢复用药,待不良反应完全消失后再恢复到正常剂量。
问: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,是否会增加MET抑制剂的副作用风险?慢性病药物与MET抑制剂是否会相互作用? 答:自身存在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,确实更容易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。所以,此类患者在服用MET抑制剂之前一定要做好基线评估,例如,血糖控制水平、高血压控制水平等,在服药期间也要同步做好身体监测。 而不同的药物与MET抑制剂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,例如,降压药硝苯地平、降脂药阿托伐他汀等。总结起来,MET抑制剂应避免或慎用常见CYP450底物药物和常见P-gp底物药物。其中,常见CYP450底物药物包括苯妥英、利福平、卡马西平、克拉霉素、酮康唑、环丙沙星等,常见P-gp底物药物包括了硝苯地平、阿托伐他汀、地塞米松、环孢霉素、红霉素等。所以,患者服用MET抑制剂时,可尽量避免或慎用上述两类药物。
结束语
直播最后,周向东教授总结道,随着医学技术和药物研发水平的快速发展,肺癌已经朝着慢性病的方向发展,尤其是有作用靶点的患者,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升。如何将靶向药用好,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,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方向。未来,希望患者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,对治疗充满信心,早日战胜疾病。
观看直播回放,请点击文章最下方【阅读原文】观看。
主讲嘉宾介绍
原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呼吸系病博士后,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后导师,西南医院名医。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呼吸专委会常委,重庆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癌学组委员,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全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西部肺癌研究协作中心重庆分中心侯任主委,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重庆市分联盟副主席。 长期从事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获得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973分题在内的各类课题18项,获校级新业务新技术3项,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0余篇,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著1篇(Cancer Research),以共同作者发表临床研究SCI论著Lancet Oncol 1篇,JCO 3篇,主编、副主编专著3部,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,硕士研究生18名。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,2018年获第十三届 “中国优秀呼吸医师”,2020年被评为“西南医院名医”。
免费咨询 微信添加小助理,您可以获得:①免费咨询肿瘤相关问题②有奖征稿③临床试验④下载APP加入病友群。 文章声明: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,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,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。
|